漢中天麻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,是與真菌共生的草本食菌植物。古人說它是神藥,“天麻天麻,天生之麻,神仙播種,凡人采挖”。它又稱陜西天麻,為陜西漢中一大名優特產。它歷史悠久,產量多,質量優,而與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湖北利川和吉林天麻,并列為全國六大著名天麻。漢中天麻個頭大,表面皺紋緊密,皮細肉厚,質地堅實,斷面白色,半透明,無空心,是天麻中的上品,在藥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其味甘,性微溫,無毒,益氣養肝。主治頭暈目眩、肢體麻木、息風定驚、肝風內動、驚痛抽搐、小兒驚厥、口眼歪斜、語言蹇澀、神經衰弱等癥。
漢中天麻歷史悠久。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、漢代的《神農本草經》和《名醫別錄》中,就曾記載天麻“生陳倉川谷、雍州”。“陳倉、雍州”即今寶雞市的鳳縣、太白、眉縣和漢中地區的寧強、勉縣、留壩等縣一帶,歷史上曾行銷全國并有部分出口。新中國成立初期,50年代,全地區天麻年收購量達7000公斤左右,年出口量約100~400公斤。60年代后期,由于過度采挖,年產量急劇下降,僅3500~5400公斤。天麻原為野生。1970年以來,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,天麻人工栽培成功,產量迅速上升。1977年,全地區年收購天麻1.2萬公斤,躍居全國首位。1976年,西安電影制片廠在漢中的勉縣拍攝了人工栽培天麻的科教片。1977年,全國天麻會議在漢中召開,并確定勉縣為全國天麻生產基地縣之一。人工種植天麻,已發展到漢中地區的千家萬戶,天麻產量也成倍增長。1978年接近3萬公斤。同年,漢中天麻野生變家種的技術,獲全國科學大會獎。以后天麻的有性繁殖又獲成功,獲1980年國家科技二等發明獎和陜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。90年代初,漢中天麻產量已達到42萬公斤以上,幾乎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,并出現了一批種植天麻的能手。農民“天麻迷”趙彥平,就創造過一窩收52.5公斤鮮天麻的記錄。
陜西漢中、云南昭通及四川巴山丘陵地區,為我國野生天麻三大產區。漢中天麻個頭大,表面皺紋緊密,皮細肉厚,質地堅實,斷面白色,半透明,無空心,是天麻中的上品。除銷于國內,還出口港澳等地。